编按:本文是作者受邀到哈佛大学,参加由肯尼迪政府学院主办的第13次国际发展会议所作讲稿。上周本栏刊出第一部分,今天刊完。
第三,经济发展需要有效的产权保护。产权保护关系到投资者的积极性问题。如果没有产权保护,就没有动力机制。因此,西方各经济学派,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产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机制来保护产权?这一点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有不同意见。
西方国家特别强调法治来保护产权。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发达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里,法治是产权最有效的保障。
但西方批评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法治来保护产权,并不见得公平。如同民主,西方法治制度也是经过了数百年的演进才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要求发展中国家在短时期内建立有效的法治并不现实。
关键在于,在缺乏一个有效的法治制度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必须找到其他的产权保护机制。
通过政治与行政手段保护产权
在中国,改革一开始,就提出了要建立法制。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更是把建设法治作为中国政治改革的主要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制定了无数的法律和规章。这不能说中国不重视法治。但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良好的法治基础设施,很多法律和法规在执行的时候往往困难重重。
在产权保护方面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产权保护,那么又如何来解释中国高速而持续的经济发展呢?
事实上,中国的产权保护主要是通过政治和行政手段来进行的。在法治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法治不能有效运作的情况下,如果要追求经济发展,通过政治和行政手段来保护产权变得不可避免。
在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建立一个可以称之为“亲商”或者“亲发展”的政府。中共修改党章容许私营企业家入党,享受政治权利;中国的宪法也已经修订来保护产权。
在经验层面,中国各级政府对资本和产权的保护已经大大超越了法治的程度。地方政府为了应付竞争和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往往以政治和行政手段为资本提供额外的保护和额外的激励机制,如压低工人的工资,廉价出让土地等。
但是应当看到的是,通过政治和行政方式保护产权有其先天的不足。因为政治和行政权力的介入,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往往得不到制约。过度的权力往往有造成对产权和其他各种权利的侵犯。资本的权利得到保护了,但劳工和农民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很自然,有些场合,过分的权力也会侵犯资本的权利。
政治和行政手段不可避免,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否从政治和行政的保护转型到法治的保护。在这一点上,中国最近通过的《物权法》显得意义重大。尽管中国国内对这个法律有诸多争论,但这一法律的通过是一大进步,它表明中国对产权的保护已经开始从政治和行政的方法转型到法治。
社会正义是持续发展的前提
第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基本社会正义,或者说基本社会正义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所有经济活动并不发生在抽象的空间内,而是发生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空间里,任何经济交易都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或者说,经济生活不能独立于社会生活,而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济活动本身的意义要到社会关系中来寻找;社会的正常运作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前面所说的社会政治秩序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基本社会正义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基本社会正义,社会运作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经济活动能够给基本社会正义创造经济条件,但经济活动对社会正义的影响并不见得都是正面积极的。如果在经济发展中,社会群体不能给予同等的机会,社会正义就难以保障;如果由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大量财富在社会群体中不能公平分配,那么社会正义也难以保障。而一旦社会缺少基本的正义,那么社会不稳定甚至无秩序就成为可能。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的阶段并不缺乏经济发展,问题在于发展没有持续下去。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社会正义,最后导致社会失序。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很多国家今天就面临如何实现基本社会正义的挑战。
中国在这方面也有经验。经济发展在给人民带来很多好处的同时,也导致了很多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通过大规模的分权运动造成的,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掌握了大量的资源,他们的权力过大,得不到制约,造成大量的腐败。
中国尽管没有发生像俄国那样的大规模的私有化,但是各种变相形式的私有化还是发生了。西方称为公共部门的领域包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教育等,过度产业化,大量财富通过产业化的途径流向了少数社会成员。
同时,邓小平所倡导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导向“共同富裕”的结果。根据世界标准,中国收入差异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自然出现了社会不和谐的症状。
近年来,群体事件不断,并且一些群体事件向政治化方面演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最近几年出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这些新政策显然是要达到基本社会正义目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经济发展就不会有社会正义。但经济发展并不能等同于社会正义。关键在于出现社会非正义的时候,是否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来纠正问题。
社会多元促进政制改革
第五,民主化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结构。在21世纪,很少有国家及其人民不向往民主政治。但在很多场合,民主则是可遇不可求的。发展中国家并不缺乏民主化的经验,但并非所有的民主化的经验都是积极的,有“好”民主也有“坏”民主。有些国家民主给人民很多正面的体验,但在另外一些地方民主带来的是不好的经验。
如前面所讨论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基本国家制度建设。民主制度只是众多国家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但并非全部。民主并不能替代现代国家制度的全部,民主也并不见得有能力建设各方面的现代国家制度。
再者,尽管在西方社会民主和经济发展可以平行,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民主不见得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需要秩序,但民主政治并不能保证这样一个秩序。民主也不见得能够带来社会和谐。在发展中国家,民主往往造成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过分政治化。国家过分政治动员,造成政治空间过大,经济和社会空间过小。这些都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
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民主,而是如何追求好的民主而避免坏的民主。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民主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好的民主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结构。就是说,“好”的民主需要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
穷的地方可以发展民主,但人民过穷的话,就没有力量去抵抗掌权者,无论这个掌权者是选举出来的还是通过其他方式产生出来的。有太多的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农民的反叛和革命产生不了民主,尤其是“好”的民主,但中产阶级革命则往往带来“好”的民主。
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早期,中产阶级规模还不很大,穷人还很多。这些年来,很多群体事件发生在穷人中间。如何解决穷人的问题是中国领导者面临的主要任务。很显然,如果不能消除绝对的贫穷,就很难根除中国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恶性革命。
就民主化来说,中国也有很大的希望存在。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也正在经历着中产阶级的革命。在发达地区的一些群体事件就和中产阶级有关,尤其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相关的领域。
经济的发展促成了社会的多元化,而社会的多元化反过来又促成中国政治体制的调整来适用社会经济的现实。所以,尽管渐进性主导着中国的政治变革,但人们可以对民主政治保持乐观。从各个方面来说,民主化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二之二)
作者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
联合早报(2007/5/29)